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规定,所有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常规防雷检测。那么,为什么要开展防雷检测呢?防雷检测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防雷系统的持续有效,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并满足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这一措施通过定期验证设备性能、排查安全隐患、应对环境变化风险,构成多层次防护体系,今天为您详细讲述一下防雷检测的重要性。
一、通过防雷检测能够及时掌握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运行情况
所有防雷装置(包括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都是有使用寿命的,除正常的雷电带来的损伤之外,还会受到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降低防雷装置的效力和缩短使用寿命。
外部防雷装置中的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都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锈蚀、断裂等;接闪装置和引下线长期暴露在室外,会受到温度、湿度、恶劣天气(暴风雨、强雷暴、冰雪等)的影响,发生变形、腐蚀、断裂等现象,也会受到人为私搭乱建而被覆盖或断裂,从而会影响防雷安全,带来雷击隐患。
内部防雷装置中的浪涌保护器,其元器件(压敏电阻等)为易损件,会随着使用时间而产生性能不同程度的劣化、表面污浊、褪色、氧化等现象,影响其运行性能。
只有通过每年常规的防雷检测,测量出防雷装置的各项参数,科学客观地评价防雷装置发挥的真实效力,才能准确地掌握防雷装置的运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雷电防护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二、通过防雷检测才能准确地了解到新建、改建、扩建后的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是否符合防雷规范要求
建(构)筑物会随着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需求而进行不断地新建、改建或扩建。发生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有可能会改变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从而防雷装置的保护级别也会发生变化。只有通过每年的常规防雷检测,才能发现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是否符合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是否存在雷击安全隐患,也能够充分了解到改建或扩建后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否存在人为对防雷装置的破坏、覆盖等现象。
三、通过防雷检测能够发现防雷安全隐患,促使防雷装置的管理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防雷整改措施,降低雷击安全隐患
通过防雷检测能够得出防雷装置的全面性能参数,也能充分反映出哪些防雷装置腐蚀、劣化、电气不贯通等,并就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整改意见书,这样能够促使防雷装置的管理者或使用者采取有效的防雷补救整改措施,有效降低雷击安全隐患,确保人员及财产安全。
四、通过防雷检测,气象主管部门能够充分了解到辖区内防雷装置的整体运行情况和雷击风险因素,采取全面而有效的防雷监管措施。
防雷检测的从业者每年上半年会就上年度开展的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上报当地省级气象主管部门。气象主管部门通过这些数据,就能够充分了解到上年度开展的防雷装置检测情况、防雷装置的运行情况、从业者的作业规范情况及市场覆盖率,为全年防雷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通知等等,防雷检测数据也会成为政府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
综上,防雷检测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气候变暖,雷暴等灾害天气频繁发生,雷电防护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防雷检测是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防雷检测的必要性分析
1、安全防护基础作用。
防止雷击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毁灭性损失。
减少建筑物结构损伤(如墙体开裂、设备击穿等),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2、系统有效性验证。
检测外部防雷装置(避雷针、引下线等)的导电连续性,确保其能有效引导雷电流入地(接地电阻需≤10Ω)。
评估内部防雷装置(如浪涌保护器)性能,防止电子设备因过电压损坏。
3、应对动态风险因素。
材料老化:接地体年腐蚀率约0.1mm,连接点松动可能使接地电阻超标50%以上。
环境变化:周边新建高层建筑可能改变雷电接闪路径,需调整防护方案。
建筑改造:扩建可能改变防雷等级分类,需重新匹配防护级别。
4、法律强制与技术规范。
建筑类型 检测周期 依据标准
一类防雷建筑 12个月 GB50057-2010;
二类防雷建筑 24个月 GB50057-2010;
三类民用建筑 36个月 GB50057-2010;
检测报告需作为竣工验收和定期审查的法定文件。